行业资讯   News
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搜索   Search
你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 > 行业新闻

古代刻碑人,是这样让刻出的字与原笔迹相同的

2019/9/3 3:00:57      点击:

来源: 快资讯    暖日科技信俐2019-05-05 15:57

说到碑刻,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,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,是很常见的,比如现代印刷出来的各种字帖,都是从古代碑刻人所刻好的石碑上,拓印下来,再进行现代印刷的,可是有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,那就是,纯粹靠手工所篆刻在石碑上的文字,是如何保持与书法家所写出来的文字一模一样,不变形不走样哪?这其中固然有一些熟能生巧的成分,但是原因还有很多。


比如王羲之最出名的作品《兰亭序》,是写在绢上面,这种叫做墨本,就是笔迹是以墨迹来呈现的,褚遂良的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也叫《圣教序》,就是经过褚遂良首先写出墨本,再由碑刻人所刻在石碑上,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,就是保持刻出来的字与原字达到极高的相似程度。首先最简单便捷的,就是书法家直接写在石碑上,然后碑刻人去刻,这一点的好处就是相似性几乎达到百分之百,生动传神,但凡事有利必有弊,因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,一个不小心就会把书写墨迹损坏,而且篆刻需要用到大量的水,如果不是特别细心,极易将字迹冲掉。

而且一般主人请来题字的,都是当地有名的、或者是某个大书法家,花了那么多银子得到的墨宝,怎么能随便就冲掉,损坏?所以这种方法虽然便捷,但却极少使用,是在碑刻最初诞生的那段时间,没有实践经验所产生的一种方法。

然后第二种方法就出现了,主人请书法家在纸或者绢上题字,然后再请专人用另一张纸,将上面的字描下来,古代可以做刻碑匠的,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书法功底,所以这件事情也往往交给他们去做。说到描摹的方法,就不得不提我国古代的一种技法——双钩,通俗来讲就是将需要复制或者创作的物体,用线条勾勒出外轮廓,然后再填墨的方法,多用于工笔画当中,后来描摹书法字体也使用这种方法。勾勒外轮廓就叫“双钩”,填墨的工序称之为“双钩廓填”。

将写好的字复制完之后,再铺到石碑上进行篆刻,这样就既保留了书法家的墨宝,又刻好了碑文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这样虽好,但还是有两个缺点,第一:如果碑刻人书法功底不足或是没有,就需要请专人进行描摹,这是一笔花费并且有很多不可控的地方;第二:假如当代没有大书法家或者请不起大书法家,难道就只能请一些不入流的人来题字吗?

于是第三种方法就出现了:直接找字。假如现代一栋建筑落成,需要将对这栋建筑资助过的人,或是这栋建筑的历史,主人刻一个碑,上面的碑文,想要颜体、柳体、怎么办?穿越过去将他们拉回来,说:”给我题字,十万!“虽然想法很好,但毕竟技术实力不允许,怎么办?虽然他们穿越不过来,但我们可以”穿越过去“,在字帖中直接找到他们写的字,然后拼成一篇文章就好了。

所以第三种是最保险,也是现代最常见的方法。从书法家的作品里面,找到需要的那个字,然后将他刻在石碑上,其实也不能说是现代,《圣教序》是唐代的作品,那个时候的人就已经使用这种方法了。《圣教序》最早是由褚遂良所写的,叫做《雁塔圣教序》,当时是唐太宗写出了这篇文章,然后褚遂良才写出这篇书法作品,后来有一个叫怀仁的人,很喜欢这篇作品,但是他不喜欢褚遂良的字,怎么办哪?于是他就从王羲之的书中找到字,刻成碑文,刻成的那篇叫做《唐集右军圣教序并集》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看一下。

其实想要文字痕迹越清晰,中间的工序越少越好,所以第一种方法最为简便,效果最好,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哪里有十全十美的事情,清晰度上升的后果就是失去了书法原来的墨宝。第二种方法的出现,算是弥补了第一种的不足,但是缺点是,当代的书法家你不一定喜欢,喜欢的不一定是当代的,在”穿越“技术没有成熟的条件下,也具有一定的缺陷。而第三种方法则将这个缺陷补全,可以说从古到今,天上地下,只要找得到,看得见的,都可以刻上去。

在临摹碑帖的时候,我们是会看到与原帖有一些不足的,上一期发表的《圣教序》高清图片中,我们就看到原帖与碑刻还是有一些差距了,碑刻毕竟是使用刀刻出来的,毛笔是软性书写工具,这其中肯定会有一些变化,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,不要盲目迷信,也不要过分否定,取其精华就很好了。